↑↑↑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来源:餐企老板内参
作者:老徐
火热从前端餐厅传导到了供应链
这两天,行业内有两场规模较大的展会:一个是3月27日在武汉开幕的“良之隆”食材电商节,一个是3月29日在上海开幕的国际酒店及餐饮业博览会。老徐作为供应链从业人士,两个展会都去了现场,很认真的把主要展位跑了一遍。
在食材展区,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预制菜真是火热!
这种火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厂家多,参展的食材类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预制菜企业,企业都把研发的新品摆放在展厅最显眼位置;二是观众多,是只要是预制菜的展台前,一般都围满了人,大家拍照、品尝、咨询,非常热闹。
其实预制菜已经“火”过一次了:2020年的疫情催生了预制菜的市场,包括西贝推出的“贾国龙功夫菜”,海底捞推出的“开饭了”系列产品,广州酒家在外卖平台上推出“自烹胜大厨系列”,当然还有更多的中式快餐推出的半成品菜,都属于预制菜的范围。
但去年的“火”和今年不一样,去年更多集中在餐厅对消费者这个环节“火”,即餐饮企业受疫情影响、出于自救售卖预制菜,具有临时性、随机性特征,属于B TO C模式,而且这种“火”目前看并没有延续,不少餐厅在疫情结束后就停止了预制菜的销售。但此次两个展会上是供应链企业的“火”,即供应链企业针对餐厅推出了预制菜新品种,属于典型的B TO B模式。
其实,预制菜在B TO B环节,其实前期已有成熟的产品案例了。一个产品是否成熟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是否已经很高了,另外一个看这个产品是不是有很多的厂家在生产,市场有竞争。
从这两个角度看,个人认为,目前至少在小酥肉、酸菜鱼、小龙虾三个单品上已非常成熟了。预计未来可能有更多单品涌现出来。
预制菜面临的三个问题
对于餐厅向顾客售卖预制菜,即B TO C模式,个人不是专业人士不敢妄加评价,其实一些商超渠道如7-11、“好邻居”等一直都有预制菜的销售,目前并没有看到有消费爆发的迹象,预制菜能否走进普通居民日常消费,尚需观察。
但对于餐饮供应链一拥而上,杀入预制菜领域,为餐厅提供服务,这是一个工业化的问题了,因此我们不能掩耳盗铃,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应该清晰的看到。
我个人认为,目前预制菜还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行业规模的问题,即预制菜的市场前景到底又多大?前段时间有预制菜企业融资,所讲的逻辑是对标日本,认为中国饮食结构和日本相似,日本预制菜占比达到60%以上,而目前中国的预制菜占食材总体的比重还不到10%,所以前景广阔。我认为这个判断的前提存在问题,即中国饮食结构和日本并不相似,日本受制于门店小、饮食结构简单等因素,大量的餐厅厨师很少,基本都用预制菜,中国的饮食习惯还是更在乎现场制作的“新鲜”,目前预制菜的努力目标也是做到跟现场烹饪的口感一致,所以对标日本我个人认为是不恰当的。但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目前只能说感觉很大,但行业前景还需要再观察。
第二个问题这个行业能诞生龙头吗?一个行业快速发展的标志就是一大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但受制于中餐多元化因素,中餐饮食结构复杂,区域性特色明显,不同的烹饪手法会带来不同的口感,所以下游餐饮店的需求是多样且分散的,但这种分散对于上游供应预制菜的工厂是很大的挑战,即工厂追去的批量化和餐饮要求的个性化之间有矛盾,所以大部分预制菜企业大多只能专注于最擅长的2-3个品类甚至单品,这样诞生大企业的可能就比较低,当然,按照单品的逻辑,也可能产生超级大单品,比如说某个产品具备南北通吃的潜质,一个企业依托这一个单品变成了龙头,但目前看,这种概率比较小,而且一旦这个产品成熟,竞争者就会蜂拥而至,市场又会分化。
第三个问题比较具体,就是口味复原问题。很多人说配送所需冷链物流是预制菜最大的痛点,但这个痛点对于TO B业务不存在,目前食材供应链无论是冷鲜还是冷冻都非常成熟。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口味的复原,因为中餐口感跟烹饪过程密切相关,在工厂把产品的各个调理包生产好,再拿到门店需要厨师再加工,一旦在门店需要加入厨师烹饪环节,这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这个复原问题目前还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依靠各家厨师自己把握。
预制菜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说了那么多,我其实并不是唱衰预制菜。
相反我觉得,在某些领域,预制菜还是有机会的,前期爆火的小龙虾、酸菜鱼、小酥肉等产品已经证明,在某些品类上,预制菜可以大有所为。
那到底在哪些领域呢?
首先,要明白一点,餐厅为什么要用预制菜?大部分是基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上新。这个单品没有厨师会做,用预制菜可以替代自己的研发,这也是很多预制菜企业频繁推出新品的原因;二是降成本,这个产品标准化程度很高,消费者对是否现场制作并不在意,比如说梅菜扣肉,餐厅现场制作的成本高于预制菜,所以用预制菜是最划算的。所以未来预制菜努力方向,一定是解决这两个行业痛点。
其次,品类上,我更看好以肉为主的预制菜,不看好蔬菜类预制菜。工厂处理蔬菜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过程,而且蔬菜在二次加工后,口感损耗比较大。预制菜要保证口感不走样,就尽量减少在餐厅的加工程序,主要程序在工厂完成,餐厅只需要简单加热或者复炸,向小酥肉、酸菜鱼就符合这些特质。肉类加工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比如说梅菜扣肉、猪肘、火腿、牛排、牛肉粒等产品。
第三,我最看好的品类是炖品,比如说各类炖鸡汤、排骨汤、佛跳墙等,我觉得工厂做这种炖品非常适合,能够提升品质,产品在门店简单复热,不加现场烹饪过程,而且附加值高,中间工厂和餐厅都有利润,也有动力研发和使用。
2021.8.12-8.14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餐饮业迈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流、冷链技术加成后,餐饮业将会突破时间、空间界限,从“传统服务产业”向15万亿的餐饮新零售(餐饮+食品+食材+供应链)布局。
餐饮新零售迎来爆发!面对机遇,餐饮新零售包装&供应链展览会整合升级、独立成展,涉及领域从餐饮、外卖、生鲜包材和包装技术,延伸至餐饮新零售全渠道。展会以包装制品和加工技术实现餐饮新零售和全渠道(外卖、预制&方便食品、商超便利、社区团购等)发展布局,并联合餐饮食材、配料调味品、供应链&平台、营销托管等服务,为餐饮食品行业构建一站式采买和解决方案的商贸平台。
整合升级之后,餐饮新零售包装&供应链展览会还将引入2021上海国际植物纤维模塑产业展&星厨食材选品节,进行同期联展。同时,第四届餐饮包装未来论坛暨餐饮新零售沙龙、2021餐饮界年度增长主题峰会、生鲜零售商中国大会及食材供应链颁奖盛典、第七届数字化新餐饮高峰论坛等多场重量级论坛活动也将在展会同期举行。餐饮新零售包装&供应链展览会必将成为餐饮人的行业年度盛会。
即刻扫描下方二维码
预登记报名
现在报名预登记,可立省50元现场门票,更可享受:
√ 展前胸卡寄送服务
√ 展会动态实时分享
√ 优先保留论坛席位
√ VIP贵宾休息区
√ 参观管家一对一服务
√ 获得“配配乐”全年商贸需求对接活动参与资格
高 飞 先生
手机:+86 139 1883 0622
邮箱:davidgao@msuccessgroup.com
张海洋 先生
手机:+86 185 1650 0314
邮箱:hiyo@msuccessgroup.com
李 鹏 先生
手机:+86 133 1002 9596
邮箱:charlieli@msuccessgroup.com
陈 航 先生
手机:+86 180 0172 8003
邮箱:chenhang@msuccessgroup.com
周清云 小姐
手机:+86 158 2164 0495
邮箱:cloudzhou@msuccessgroup.com
宋文皓 先生
手机:+86 158 2107 4793
邮箱:Ryansong@msuccessgroup.com
扫描/识别二维码
关注餐饮新零售包装展
获取行业资讯
了解展会动态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